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各类消息铺天盖地,伪科学、疫情谣言反复翻炒、乘虚而入,如何分辨谣言?认清下面这些套路!
套路一:“万物治肺炎:吃XXX可防止冠状病毒肺炎”
流传版本:吃辣椒、香蕉、草莓、大蒜、喝茶、酒、陈皮水、大蒜水等。流传中多借用“钟南山建议”或是某位营养专家、权威媒体等名号。
鉴定:均衡饮食,有助身体健康,但是说“某种特定食物可以抑制/防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都是谣言。
套路二:“因为病毒热敏感,56摄氏度洗澡、电吹风机对手吹可以杀死病毒”
流传版本:调高空调温度、蒸桑拿、晒太阳等,流传中多借用“钟南山建议”等防疫专家的名号。
鉴定: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热敏感,持续高温(56摄氏度以上,30分钟)可以有效杀死病毒。但是,日常的空调、热水澡等达不到这个温度。而且人体是恒温的,保持37摄氏度左右,如果半小时保持56摄氏度体温,杀死的就不只是病毒了。因此,网传或是“专家”建议的“土法升温防肺炎”基本不可信!
套路三:“别吃鱼,特别是草鱼做的酸菜鱼,121个鱼塘感染了”
流传版本:别吃猪肉(家畜)、家禽、西瓜、柚子等。
鉴定: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研究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是野生动物。经过安全检疫的猪肉、牛肉、鱼等可以放心食用。至于吃西瓜、柚子感染病毒妥妥是谣言。
套路四:“提醒!XX地自X日起,交通停运、全面封城/菜市场、超市关闭”
流传版本:目前,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深圳多地传出此类消息,不少地区演变为XX市场、超市关闭等。多以“X通知”等公文形式在微信、朋友圈流传。
鉴定: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地根据情况会采取相应管制措施,但是相关部门会第一时间在官方媒体发布,朋友圈首发的小道消息或无端臆测,或夸大其词,基本不靠谱。发现此类消息,不要轻信,不要恐慌,向当地相关部门或是权威媒体求证,真相立现。
套路五:“特殊时期,私人邮寄防疫物资会被征用,海关会专卖给药店”
流传版本:海关、快递
鉴定:根据海关总署1月27日发出的通知,对声明涉及疫情物资的邮件快件,可以采取个案处理方式,优先办理报关手续。加速进出境邮件中口罩、护目镜、手套等肺炎疫情防护用品的清关速度。也就是说,不存在征用,而且会加快清关速度。
PS:涉邮寄消息三问即可求真:
1、有没有单号?
2、包裹寄到那个地区?
3、哪家快递公司承运的?
套路六:“车牌号浙B L0535刚从武汉回XX地,载有感染病人”
流传版本:重庆、四川、云南(内江、普洱)、浙江(海宁)、安徽等地,流传中时不时加上“XXX通知”等字样,显得很是正式。
鉴定: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2月,这辆车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今后只要看到载有感染人群的浙B L0535过境,妥妥就是谣言!
套路七:“武汉一居民楼起火因酒精消毒引起”
流传版本:2月3日上午,武汉市硚口长风路一小区居民楼起火,随后有传言称居民用高浓度酒精室内消毒引发。
鉴定:对此,武汉消防官方微博辟谣称,该起事故并非网传在家使用酒精消毒造成,系28层居民楼4楼阳台杂物起火。不过,浓度75%以上的酒精可有效灭活病毒,但也易引发火灾,使用时应远离明火。
同时,还有一例关于酒精起火的谣言也流传很广,看看你有没有被“骗”过?
近日,有网络传言及视频称,天津一男子在自己衣服上喷了含酒精的消毒水,在开车抽烟时引发燃爆。该视频和文字引发大量转发。对此,2月3日晚,天津警方辟谣称,网传视频内容系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张某故意杀人(未遂)后,引燃车内携带汽油,致自己大面积烧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月3日晚,天津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在其官微辟谣,称这是“一起刑事案件,却被不了解真相的人以讹传讹传成意外事故”。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每天都要做好消毒工作,那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疫情防控期间
居家使用消毒产品的安全提示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不受特殊管控的消毒产品可有效灭活病毒,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消毒产品还具有易燃、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如果使用储存不当,极易引发火灾、中毒、灼伤等安全事故。
乙醇闪点12.78℃,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75%乙醇消毒液闪点大约在22℃,火灾危险性也是属于甲类,因此在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过程中,室内禁止采用喷洒的消毒方式,应采取擦拭方法进行消毒且在消毒过程中避免撒漏,空气中浓度不能超过3%以防火灾发生,保持室内通风。室外采取喷洒式消毒方式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局部喷洒浓度过大,遇明火发生燃烧风险。不光明火,如果喷洒浓度达到3%,衣服静电就能引发爆炸!请不要往身上喷洒酒精,吸烟人群远离酒精,家家都买了酒精不等于家家都会正确使用,使用不当,极易引发高层大火,请大家千万要小心,不要往身上喷酒精!屋里也不要喷!
1
No.1
酒精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乙醇闪点12.78℃,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75%乙醇消毒液闪点大约在22℃,火灾危险性也是属于甲类,因此在使用75%乙醇进行消毒过程中,室内禁止采用喷洒的消毒方式,应采取擦拭方法进行消毒且在消毒过程中避免撒漏,空气中浓度不能超过3%以防火灾发生,保持室内通风。室外采取喷洒式消毒方式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局部喷洒浓度过大,遇明火发生燃烧风险。不光明火,如果喷洒浓度达到3%,衣服静电就能引发爆炸!请不要往身上喷洒酒精,吸烟人群远离酒精,家家都买了酒精不等于家家都会正确使用,使用不当,极易引发高层大火,请大家千万要小心,不要往身上喷酒精!屋里也不要喷!
使用安全提示
1、注意通风。在室内使用酒精时,需要保证良好通风,使用过的毛巾等布料清洁工具,在使用完后应用大量清水清洗后密闭存放,或放通风处晾干。
2、正确使用。使用前彻底清除使用地周边的易燃及可燃物,使用时不要靠近热源、避开明火。给电器表面消毒前,应先关闭电源,待电器冷却后再进行。如用酒精擦拭厨房灶台,要先关闭火源,以免酒精挥发导致爆燃。酒精每次取用后,必须立即将容器上盖封闭,严禁敞开放置。
3、适量储存。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居民在家中用酒精消毒时,建议购买民用小包装的医用酒精,单瓶包装不宜超过500毫升,绝不要在家中大量囤积酒精,以免留下安全隐患。
4、安全存放。酒精容器应首选玻璃或专用的塑料包装储存,并必须有可靠的密封,严禁使用无盖的容器。剩余酒精存放时特别要注意盖紧盖子,避免挥发,要避光存放在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台、灶台、暖气等热源环境中。
5、加强教育。有幼儿的家庭,酒精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酒精的特性,教育孩子不要玩弄酒精,更不能用火点燃。
6、应急处置。如果酒精遗撒,应及时擦拭处理。酒精意外引燃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小面积着火也可用湿毛巾、湿衣物覆盖灭火。如在室外燃烧,可以使用沙土覆盖。
2
No.2
含氯消毒剂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灭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有机氯化合物(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T等)。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过量或长期接触可能会致人体灼伤,与其它物质混用,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使用安全提示
1、采取防护。含氯消毒剂一般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或腐蚀性,如果长时间直接和人体接触,对人的皮肤和粘膜有较大的刺激,调配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
2、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严禁与其他消毒或清洁产品混合使用。如84消毒液与洁厕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刺激人体咽喉、呼吸道和肺部而引发中毒。
3、规范用途。含氯消毒剂的漂白作用与腐蚀性一般较强,严禁与酸性物质接触,最好不要用于衣物的消毒,必须使用时浓度要低,浸泡的时间不要太长。
4、安全存放。含氯消毒剂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并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5、应急处置。皮肤沾染含氯消毒剂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含氯消毒剂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误服者可立即喂食牛奶、蛋清等,以保护胃黏膜减轻损害,然后进行催吐,并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3
No.3
过氧乙酸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过氧乙酸消毒剂是一种强氧化剂,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具有酸性腐蚀性,必须稀释后使用。过氧乙酸可分解为乙酸、氧气,与还原剂、有机物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使用安全提示
1、采取防护。应严格按照所购入的过氧乙酸消毒液的浓度和使用说明进行稀释,稀释及使用时必须佩戴橡胶手套,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剧烈摇晃,防止溅入眼睛、皮肤、衣物上。
2、正确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进行室内喷洒消毒时浓度不宜过高,以免危害人体。在进行室内熏蒸消毒时,人员应撤离现场,熏蒸结束室内通风15分钟后人员方可进入。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用于对金属物品的消毒。
3、安全存放。过氧乙酸消毒液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并应该放在小孩触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4、应急处置。皮肤沾染过氧乙酸消毒液原液时,必须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眼部溅到过氧乙酸消毒液时要用清水或生理盐水连续冲洗,并迅速送医院治疗。
来源/新华网、楚天都市报、平安天津、北京应急
编辑: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