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付延峰 张晓荣)把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最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带到战“疫”前线,让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高效、精准、妥善的治疗。“一人一方案,精准施治,这是我们的救治原则。”广西中医药大学援十堰市竹溪县医疗队队长陈平这样说。
“一人一方案 精准施治”
2月12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组建了一支9人专家组,正式进驻十堰市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开展救治工作。这9个人中,其中有3名是教授或副教授,陈平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平在查看医嘱
每天上午8点,穿着防护服,陈平和队友准时出现在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和那里的医务人员们一起,对所有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查房,参与多学科讨论,研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位病人都得到最优化的治疗。”
“一人一方案,精准施治,这是我们的救治原则。”陈平说,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进程快,必须随时关注、调整,有的危重患者某项治疗措施一天就需要调整几次,直到患者生化等检查和器官功能状态达到最优化。
特别是当患者合并有复杂的基础疾病,如心脏、肾脏、内分泌、肝病等,专家组还会根据情况临时增派人员,“我们每天必须根据病人病情的动态变化来制定当天的救治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修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陈平、郑春秋、明州彦全副武装准备进“污染病房”
10点过,完成回顾和讨论后,陈平和同事们更换上防护服、戴好护目镜,经过一层层安全屏障走进了隔离病房,逐一查看患者,检查确认汇报信息,同时根据床旁信息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完成这项工作,已是将近中午1点,当陈平脱下密闭的防护服时,他的背后早已被汗水浸湿。
然而,他还不能休息,因为必须马上把病房内的最新治疗方案告知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的值班医生,讨论哪些患者的呼吸支持力度增加或下降,下午需要追踪哪些检查结果,关注呼吸机哪些指标的变化,哪些病人要转出重症病区。
治病更治“心
打针吃药、输液治疗,在隔离病房里,患者会因为担忧病情、想念家人,出现焦虑、情绪低落,甚至不配合治疗,这并不利于患者康复。除了关注病情,陈平和同事还要敏锐地发现患者的心理需求。“你得用‘心’,才能得到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陈平说。
不久前,有一位患者刚进来时也是闷闷不乐,不愿意开灯,一直躺在床上。后来,陈平和同事们在与他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喜欢看央视新闻,于是教他用手机下了个APP,随时可以用手机上看,“查完房后如果有多余时间,我们会经常来跟他聊天,帮他树立信心。渐渐地,病人的情绪开朗了许多。这有利于患者保持好的心态,也有利于开展治疗。”
带来先进理念和技术
他把“广西模式和竹溪模式”合二为一,合成“广溪模式”带到抗疫前线。
陈平说,在长期经验的积累下,广西中医药大学组建了重症快速反应团队,也有一套很成熟的系统和机制。这一次进驻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后,他的一大任务就是把这套“广西模式”引入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推进精准筛查、分类诊疗,“结合新冠肺炎的特点,我们已经对相关机制进行了修订,目前运行良好,效果不错!”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陈平带领医疗队也在不断总结和探索,并且把一些新发现的要点与其他医生进行分享交流,比如对新冠肺炎患者的高流量氧疗需要注意什么,如何对呼吸窘迫进行更精准地检测和治疗等等,“只要是我们掌握的信息和技术,都会在第一时间和竹溪当地的专家进行分享。”
每天下午,陈平还要作为专家组成员,和竹溪县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进行专家讨论会,对患者病情进行再次讨论研判。
编辑:李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