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田园牧歌——十堰城郊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走笔

时间:2017-09-22 12:23 来源:十堰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七彩西沟秋意浓

清晨,被鸟儿清脆的歌声从睡梦中叫醒,打开小木窗,深吸一口饱含泥土芳香的空气。

在农家阿婆热情的招呼声中,就着清凉的山泉水洗漱完毕,一碗清香的玉米羹、一碟自制咸菜和一盘农家油馍就端到了眼前。

一顿美味过后,或与勤劳质朴的农家大哥、大嫂一同下地采摘瓜果蔬菜,或带着妻儿徜徉在山间的小路上、溪水旁,品味大自然的纯真。

……

这不是电影中的场景,也不是睡梦中的画面。

在十堰城郊乡村,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寻常可见。闲暇时间或周末、节假日,一拨拨城里人带着家眷,驱车数十里,远离城市,到郊区的乡村,细细品味带着浓浓乡愁味儿的田园牧歌。

如何让丰富的农业资源变成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把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打造成独一无二旅游品牌,用大自然馈赠的绿色福利鼓起农民的腰包?

9月上旬,记者探访部分城郊乡村。

醉在诗画田园

——找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最大平衡点

良好的生态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最具垄断性的优势,是最亮丽的名片。乡村游、城乡统筹,让城郊乡村在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间找到了最大平衡点。

正如市委书记张维国多次调研城郊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城郊地区脱贫要走一条与偏远地区、深度贫困地区不同的路子,使脱贫更加可靠、水平质量更高。

这条路子怎么走?张维国指出,就是要做好“旅游+扶贫”大文章,围绕美丽城郊、美丽乡村建设,一个点一个点、一个村一个村、一个片区一个片区谋划,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培育、劳动力转移,全力打造环城百公里休憩带,通过城郊扶贫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整体解决城郊区域脱贫攻坚问题。

张湾区西沟乡是典型城郊乡村。靠着独特的传统村落景观和自然风光,近年来西沟人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风轻云淡。正值西沟乡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在白石村,记者偶遇从城区带着儿子前来采摘猕猴桃的王女士。她欣喜地告诉记者:“5岁多的儿子只要一到田野里,就像脱了缰的小野马,格外兴奋。”

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的城里人,对闲适安逸的乡村生活格外向往。西沟乡看准这一机遇,依山就势精心雕琢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让“原生态”成为最闪亮的旅游名片。赏花、踏青、采摘、观景、休闲度假……山水作媒,让城里人爱上了大西沟。

乡党委书记段秀斌直言:“西沟最大的优势是自然环境,守住这一片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最大的财富。”2016年,西沟乡近400名贫困群众在旅游产业链上稳步脱贫,占全年全乡脱贫人口756人的53%。

依山就势,茅箭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黄家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修路、通水、建蒙古包、建跑马场、建旅游酒店……这里的人们正利用地形独特、植被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草场项目,计划引进优质牧马,兼养牛羊,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观光旅游村。

不久的将来,喂马、牧羊、寄情山水,在这里将不再是梦想……

留住浓浓乡愁

——把农家生活打造成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儿时,总盼望着走出大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在城里居住了多年,儿时的生活却一次又一次悄然闯入梦乡。那山、那水、那人……故乡的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朝思暮想。

这,是当下很多城里人共同的心声。

回味起每次到大川镇农户家度过周末的场景,家住茅箭区的张先生幸福的笑容写满脸庞:“找到了外婆家的感觉!”张先生是湖南人,20多岁时来十堰工作,之后定居、结婚、生子,十多年过去了,他笑言自己早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十堰人,但农村的老家始终在心里。如今,每逢周末到城郊的乡下度过,成了一家人最爱的方式。

大川镇位于茅箭区南部高山区,是离十堰中心城区最近的乡镇之一,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95%,是天然“氧吧”。车一进入大川境内,犹如进入了森林公园。公路两侧山林苍翠茂密,鸟声啁啾,路下的溪水清澈见底,鱼蟹嬉戏。空气清新如洗,野草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沉醉。

沿途经过浪溪村、卡子村,散落在山坡上的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有一种误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近年来,大川镇把农家生活体验作为重要的旅游品牌打造,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旅馆30多家,带动100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月,该镇与西安一家知名企业达成初步协议,引资10亿元建设浪溪片区乡村旅游项目,把浪溪村、卡子村、段家村连为一片,集中打造包括森林养生基地、主题农庄、主题民俗村、新乡村聚落、山野景观廊带等在内的传统民俗旅游区,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整体解决沿途村落脱贫问题。

“一望无际的田野,几处安静的小院,过上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大川镇负责同志向记者这样描述,“让生活回归自然,我们的长远目标就是把特色农家生活打造成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

土坯房“变身”记

——无需大拆大建,守住本色才是最美乡村

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的老百姓,做梦也没想到,原本被遗弃的牛棚会一转眼“变身”为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标性”建筑。

村支书朱德永自豪地告诉我们,这处“地标性”建筑可是在全省都出了名,叫“五零院”。

“五零院”,是村里仅存的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土房子,曾经是村部所在地,后来沦为臭烘烘的牛棚。2014年,村里用5000元买下来,精心改造。黄泥土墙、山木房梁、老式缝纫机、悬挂煤油灯等“老古董”完好保留;同时热水器、大浴缸、转角沙发、茶艺道具等现代化配套设备应有尽有。置身其中,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让农村就像农村”。保留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功能,樱桃沟旧房改造守住乡土本色。像“五零院”一样的“地标性”建筑,还有“六零院”、“七零院”、“八零院”……这些根据年代命名的建筑次第建成,成为农民改造建房的“样板间”,也自然成了城里游客的最爱。

依托原址做规划,摈弃大拆大建,适度装修,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原有肌理。在樱桃沟村,大多数村民的房屋,都是按照这样的理念,稍加改造、包装,就成为经典的旅游民宿。村民朱德有经营的“八零院”正是典型代表,如今成了4星级农家乐,每日客源不断,经营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倍。

像朱德有一样靠“旧房”发家致富的村民可不止一家。朱德永告诉记者,2016年樱桃沟村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今年预计将比去年增长20%以上。

西沟乡、大川镇、茶店镇只是全市城郊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几个缩影。

火了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引领十堰城郊农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编辑:李肖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