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着力解决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转移就业、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六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围绕贫困识别标准、程序,深入开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先后组织开展“查、改、促”、“回头看”、数据大比对、大核查、大清洗等一系列活动,确保“卡内无硬伤、卡外无真贫”。经过精准识别,我市贫困对象为83.6万人。
“四双”帮扶,精准滴灌。在全省率先开展以“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为主要内容的“四双”驻村帮扶活动,共结对帮扶13.6万户贫困户,带动1.4万户贫困户脱贫。
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产业开发脱贫一批,大力实施“61”工程,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积极推行“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公司”五方协议,加大金融扶贫创新,为贫困户开展小微贷、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扶贫公益股等。易地扶贫搬迁一批,累计建设安置点2034个,搬迁入住贫困户50006户147383人,我市“六个坚持”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获汪洋副总理批示。扶智脱贫一批,对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实施资助;深化推进“雨露计划”,加强对贫困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兜底保障脱贫一批,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840元,基本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的两线合一。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建立全市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建立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真脱贫、脱真贫。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综合考虑贫困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确保不该脱的户一户不脱。综合考虑贫困村“九有”条件,确保贫困村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严格落实退出程序和精准脱贫考评验收,切实防止“被脱贫”、“算账脱贫”和“数字脱贫”。
截止2016年底,我市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6.2万人;扶贫搬迁52759户146084人,扶贫贴息贷款44.8亿元,覆盖贫困户14.9万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556元增加到2016年的8514元。
十堰市扶贫办副主任马勇: 下一步,我们将创新工作举措,在精准管理上再规范、精准施策上再“绣花”、精准帮扶上再深化、精准退出上再对标、考核督查上再严格,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计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