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亮 通讯员 方金柱)虽然早已立春,但今日(3月3日)十堰城区又开始下雪了,早春时节如何穿衣,十堰市西苑医院(太和医院西苑院区)黄龙门诊部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涂德华表示,“春捂秋冻”是中医留下的养生智慧,尤其是“倒春寒”天气,不要过早脱去冬衣,春捂是要顺应时节,因人而异,因时而变,科学春捂才能捂出健康。
为什么要“春捂”
“过早减衣,风寒邪气容易通过毛孔入侵,导致阳气受损,打破人体与环境的平衡。”涂德华说,春季人体阳气如初生幼苗,虽在升发但根基未稳,人体经过冬季“低代谢状态”,体温调节系统需逐步适应外界变化。
春捂本质是扶正祛邪,通过适度保暖帮助阳气完成从“冬藏”到“春生”的平稳过渡。科学春捂,可以防病于微时,减少感冒、过敏等春季高发疾病。养阳固本,为夏季“长养”储备能量,改善冬季手脚冰凉。调节生物钟,通过适度保暖,可以缓解“春困秋乏”。
春捂怎么捂?
涂德华表示,春捂不是简单的多穿衣,而是科学合理地增减衣物。科学春捂,要把握四点:
一是要捂对时机。当昼夜温差大于8℃以上时,说明气温不稳定,早晚仍需“捂”。春季气温如“过山车”,尤其慢病人群需紧盯天气预报调整着装。当气温连续保持在15℃以上,且维持了一两周时,就不需要“捂”了,可以适当减少衣物。
二是要捂对部位。人体有三大“散热阀门”,需要重点防护:颈项部有风池穴、大椎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围脖围巾护阳气,可以防头痛感冒,避免诱发颈椎病。腰腹部有命门、神阙穴,也就是“捂”肚脐,可以鼓舞脾胃阳气,防宫寒腹痛。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足踝部有三阴交、涌泉穴,俗话说“寒从脚下生”,因此膝足部的保暖尤为重要。可以穿高帮袜、厚底鞋,睡前艾草泡脚
三是要捂对方式。穿衣一般内层吸湿、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递减式”穿衣,从立春到清明逐渐减少衣物总量,每次减衣不超过1件。可以采用“洋葱式叠穿”,热时脱外层,冷时加马甲。
四是要捂对个体。儿童穿衣一般比成人多穿半件,重点护住肚脐和后背。老年人穿衣“宁多勿少”。
“戴口罩也是春捂的一种方式。”涂德华说,春季气温变化较大,空气中的灰尘和过敏源较多,戴口罩不仅可以阻挡冷空气,还能预防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病侵扰。
春捂需要注意什么?
涂德华提醒,春捂需要走出几个误区。
春捂不是“捂到出汗才有效”。捂出大汗后会受凉,也可能捂出湿疹瘙痒、捂出“上火”等不适。正确做法是以手脚温暖、背部微温无汗为度,若出汗立即擦干并更换内衣。
春捂不是“室内不用捂”。乍暖还寒时候,室内湿度大(如浴室、厨房)更易受寒,建议穿带跟拖鞋。
春捂不是“人人适宜捂”。“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春捂不要“门窗紧闭”。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不论家里还是办公室,都要保证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
编辑:朱君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