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创业家程一飞:95后“农创客”

时间:2025-04-18 19:21 来源:云上大冶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020年6月,当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典礼落下帷幕时,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程一飞作出了一个令同学震惊的决定:回到家乡湖北大冶还地桥镇南石村,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务农。当实验室白大褂换成沾泥工装,试管架换成农药桶,这个有着7项科研履历的年轻人,决心用不一样的方式改写家乡农业“源代码”。

抉择:从实验室到黄土地 “金草鱼基因”与“荒山基因”的碰撞

在程一飞的毕业档案里,记录着一段特殊的科研经历,他曾克隆测序金草鱼的6个serpin(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这项发表于《现代畜牧兽医》的研究,如今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父亲开垦的3680亩荒山上,他正尝试“克隆”一座现代化农业综合体。

“让我能够留在南石的原因,就是乡里乡亲之间的热情。因为在疫情的那段时间,老乡们不求回报帮忙干农活的场景,让我深受感动。”程一飞回忆道,当父亲程君华用7年时间将南石村荒地变成三华生态园时,自己在实验室里完成了技术储备。从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到GMP药企的“零误差”质检,程一飞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生物技术正是传统农业最缺乏的“基因片段”。

初返乡时,这个习惯精确到微克的年轻人遭遇了农业的“混沌理论”。“我们当时引进爱媛28柑橘品种,没充分考虑到本地气候,种了200亩,一次寒潮全军覆没。”这次失败让程一飞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风险:没有数据的情怀,就是一场空想的浪漫。

痛定思痛,程一飞开始与湖北省级农业专家团队合作,探索适合山地地形的林下经济模式。

破壁:当生物技术遇见乡土中国 “农业没有失败,只有生长周期”

“跟在实验室一样,一个猜想,只有不断试错才能得到验证。”程一飞说。他蹲在树林深处,扒开铺好的稻草,露出大球盖菇的“地下工厂”。

dd89030a5e1e81ea214ab898bd91be28

程一飞查看黄精种植情况

“农业没有失败,只有生长周期。”对程一飞来说,大球盖菇的林下种植就是一次成功的验证。因村里山地林地偏多,程一飞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同团队进行各种林下经济的开发,最终找到了耐阴湿、抗病害的“山林”基因。如今,大球盖菇、黄精的林下种植,以及“林—药—鸡”的生态立体结合模式已成为园区的亮点。“林下经济每年占我们销售额10%—20%,大概一年100万元—200万元。”谈起这些数字,程一飞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d2b388748356992e2a3c61d121b3a70e

林下大球盖菇种植

比技术更难的是生产关系重构。3680亩流转土地、225名合作社社员、300多户农户,如何实现全流程“技术接口”?针对农户“不敢种”“不会卖”的痛点,他提出“六统一”联农机制,即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统一售后。其中说服村民流转土地时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老乡最怕两件事,拿不到租金,土地变了样。”解决方案既现代又传统:规范的合同、村集体公证,再加上一句朴实的承诺——“如果有乡亲想退出,我们会无偿把他的田地恢复到原来的样貌”。说这话时,程一飞语气中带着自豪。

image

张咏梅在三华生态园务工

50多岁的村民张咏梅把自家6亩撂荒地流转给三华生态园后,还在园区务工。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笑着说:“以前在外面打工谋生,现在年纪大了,在家门口就有事做,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一份收入,挺好的。”

如张咏梅一样,“六统一”这种模式带动南石村及周边530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3600余元,累计节约生产成本300万元。

共振:经验与技术双螺旋 父子两代农人的智慧叠加

“各位冶友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紫藤花长廊,全长1280米,涉及4大色系16个品种,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程君华对着镜头比出招牌手势,程一飞则实时调整着曝光参数,优化视频画面,父子俩配合默契,通过短视频为园区紫藤花节做宣传。

image

三华生态园中喂鸵鸟

别看这位老农人如今乐得当儿子的“首席代言人”,“70后”的程君华和“95后”的程一飞仍常为园区发展争辩。父亲坚持“稳扎稳打”,儿子主张“数据驱动”,但两人在“让土地增值”的目标上高度一致。这种互补形成奇妙化学反应:父亲的土地经验+儿子的技术思维,使三华生态园从传统种养场转变为年产值千万元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相较于父辈,我的个人优势是更容易去接受新鲜事物。”程一飞笑着说,父亲更偏向传统种植养殖销售模式,而自己更看重把“看得见的信任”种进消费者心里。他计划在园区装上摄像头,给每只鸡苗都戴上智能脚环,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它们的“成长日记”——哪天接种疫苗、吃了什么饲料、运动步数多少;顾客选定一只土鸡,就能通过监控观察它的生长环境……这个正在部署的“千里眼”系统,最终将实现园区监控全覆盖。

“年轻人脑子活络,以前我觉得把地种好就行,现在儿子告诉我,得让城里人看得见好在哪里。”程君华笑着说,言语中听得出一名父亲对儿子的期许和展望。这对父子一个守着土地的厚重,一个追逐技术的锋芒,却在南石乡村振兴的答卷上,写下了相同的答案。

后记:从实验室的一次次操作到田野间的一次次实践,程一飞的创业故事诠释着新一代“农创客”的独特气质——既有科学理性的头脑,又不失对土地的热爱情怀。在这个3000多亩的“实验场”里,他正在书写着自己的乡村课题: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科技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张力中,找到那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记者:周春明 陈婷

一审:陈   雪

二审:范先浩

三审:柯少杰

编辑:张红艳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