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同心聚力 共护碧水长江——4月24日“宜昌长江保护日”各界共护长江观察

时间:2025-04-24 17:52 来源:我的宜昌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62021d48-6981-4ca0-bd3f-46a180c51825_l

“保护长江,人人有责”。在4月24日“宜昌长江保护日”到来前夕,记者走访了以不同方式参加长江大保护的宜昌人。

他们有的是渔民

“上岸”当起了禁渔护鱼志愿者、

办起了生态民宿

有的是社区工作者

争当“长江哨兵”,

巡江、护江忙不停

有的是企业家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探寻磷石膏的“重生之路”

有的是年轻创业者

将长江边上的养殖场变成了农家乐园

……

大家同心聚力

共护一江碧水奔腾东流

b5b58b71-66e9-4221-8e92-ccaae212b41e_l

▲秀美滨江。记者黄翔 摄

程文婷

“长江哨兵”勇担护江使命

“我自愿加入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勇担护江使命。做生态守护的先锋者,做绿色文化的传播者,做环保理念的践行者,做法治护航的捍卫者……”4月22日,位于长江边猇亭区织布街胜利广场,队旗飘飘,志愿服务活动开始前,“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发起人之一程文婷带领队员宣誓的铿锵誓言回荡在长江岸边。

e0867cbe-a5bf-422e-8e74-f473db656f5d_l

▲“长江哨兵”志愿者程文婷(右)巡江中,正在打捞漂浮物。

程文婷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看着洁净的江边、澄澈静流的江水,程文婷有一种说不出的充实与快乐。

2018年,当时已退休的桐岭新村社区老书记丁万明发起成立志愿服务队,听闻消息的程文婷第一时间加入,并一起宣传、招募志愿者。随着越来越多志愿者的加入,后命名为“长江哨兵”的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

如今的“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下辖77支志愿服务分队,注册志愿者1.4万人,“长江哨兵”志愿服务形式不断更新,内容不断扩展。目前已常态化开展“长江哨兵”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总项目、“声动长江”理论宣讲等6个志愿服务子品牌项目及“广场之声”等多个志愿服务小项目,累计开展1600余场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市民生态理念有效提升,“守护长江,我当哨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我们已由成立初期的巡江、清漂、净滩等单一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逐步拓展到理论宣讲、生态环保、科学普及、法律服务、文化文艺等多元化志愿服务。”程文婷介绍,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守护长江、爱护家乡已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在江边、街道极少看到乱扔的垃圾,志愿服务的重点也转向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推广。

芳草萋萋,碧水东流。“长江哨兵”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一名居住在长江边上的宜昌人,守护长江,建设家乡,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程文婷深有感触地说,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成为一名“长江哨兵”志愿者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幸福的事。

宋俊锋

志愿者禁渔护鱼“不停歇”

4月23日7时许,长江流域黄柏河水域后坪段的河岸边出现几个忙碌的身影。西陵区窑湾街道后坪社区禁渔护鱼志愿服务队队长宋俊锋手持清漂杆,与两名队员仔细打捞水面漂浮的塑料袋、泡沫板,又捡拾岸边的烟头、饮料瓶等垃圾,并四处查看是否有违规钓鱼者。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后坪社区禁渔护鱼志愿服务队五年来的日常。

63f0edce-9532-4796-b4e9-487722821d16_l

▲后坪社区志愿者宋俊锋(左)在参加禁渔护鱼活动。

“我的爷爷、父亲都是渔民,我们一家三代都靠江吃饭。”44岁的宋俊锋是后坪社区的村民,自10岁时便跟着爷爷、大伯父外出打渔。“小时候跟着父辈打渔,江里鱼多到能装满竹篓,后来打渔的人越来越多,江面漂满垃圾,水质也变差了,我们一周最多只能捞到一两斤鱼。”

自2018年1月1日起,长江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葛洲坝至芦家河浅滩区域)永久禁捕;自2020年1月1日,长江干流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后坪社区123名渔民主动拖船上岸,结束了多年的捕鱼生涯。

“不能让子孙指着长江问‘鱼去哪儿了’。” 作为“上岸”渔民中的一员,宋俊锋闲暇之余常去长江边散步,看到江滩边的烟头、塑料袋等垃圾会随手捡起,遇见违规钓鱼者也会积极劝阻。后坪社区不少“上岸”渔民都认识到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纷纷像宋俊锋一样自发当起志愿者。

2020年,“后坪社区禁渔护鱼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由宋俊锋担任队长,50多名“上岸”渔民加入其中。“志愿者每天早晚都会去江岸边巡逻,还会定期组织志愿活动,邀请市民一起参加。”宋俊锋说。

除了日常保护江边环境,志愿服务队还协助后坪社区开展文明垂钓等宣传工作。如今,后坪社区禁渔护鱼志愿服务队不断发展壮大,已有300多人加入,参与巡江清污、科普禁渔、劝离违规垂钓者等志愿活动。5年来,志愿者们累计清理长江漂浮物超过150吨,配合执法部门劝离违规垂钓人员约2000人次。

梁智博

退捕上岸办起生态民宿

初夏的清江,水色清明,碧波荡漾,蜿蜒八百里,在宜都市汇入长江。4月22日,记者溯清江上行20公里,在山环水抱的高坝洲镇白鸭垴村,来到了集科普展览、餐饮住宿、观光垂钓于一体的汀禾庄园。

c038372e-c012-4081-afe6-47a8e7daf873_l

f151c9c6-89da-44dc-a9ec-3fa965a49b6d_l


▲掩映在绿水青山间的汀禾庄园,造型别致,古朴静美。(记者方勇华 摄)

“庄主”名叫梁智博,现年55岁,皮肤黝黑、目光炯炯,浑身透着一股子倔劲。

“来,先看看我的清江流域水生动物科普展示点。”刚一碰面,梁智博就忙着向记者介绍起他刚改造完的室内展示区,百余平方米的区域内,山体田地、溪流峡谷、活体水生动植物、飞鸟蝴蝶标本应有尽有。

“这里是模仿清江原生态的循环系统而建的,娃娃鱼、胭脂鱼、中华倒刺鲃等珍稀水生生物都能在这里存活。”梁智博自豪地介绍,这里不只是他的农庄,也是兼具科研、科普任务的湖北省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长江中游深水湿地修复示范基地、湖北省观鸟基地等。

梁智博介绍,当“庄主”之前,他曾是渔民,在清江边靠网箱养殖而生。

2016年,为破解清江网箱养殖带来的水质污染,宜都清理网箱养殖。梁智博积极响应,率先退捕上岸,将清江的生态治理经验“搬到”高坝洲镇贵子湖,把疏于管理、污染严重的一潭死水变成鸟鸣蛙闹、鱼翔鸭叫的“湖心花园”。

老渔民离不开生养他的清江。2022年,看着贵子湖治理见效,闲不住的梁智博又回到家乡白鸭垴村开办民宿,借宜都文旅强劲发展势头,依托山水资源,推动乡村旅游。

依托江水走向、山体地势打造景观步道、建造特色民居……3年间,梁智博将自己老房子前后几亩地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庄园。

眼下,他正着手带动村民将农户变民宿、将农田变景观,开展田间种菜、水中养鱼、林下喂鸡,让更多农副产品成为游客能带走的“伴手礼”。

临走时,记者通过生态展示馆的监控画面看到,清江高坝洲水域江面,成群的中华秋沙鸭正在水中嬉戏,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自2023年起就在这里定居。“这就是我退捕上岸最大的意义。”梁智博感慨道。

吴赤球

用创新换来磷石膏“重生之路”

“将废弃磷石膏变成绿色建材,我们找到了磷石膏的‘重生之路’”。4月22日上午,谈到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时,刚刚从广州参加完行业会返回的昌耀新材董事长吴赤球欣慰地说道。

9826d370-0292-44e9-8fcc-f2a13526e626_l

磷石膏是磷化工产业的副产品,每生产1吨湿法磷酸会产生4至5吨磷石膏。磷石膏的堆存、消纳,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目睹过磷石膏堆场对长江污染的吴赤球,决心守护一江碧水,向这一“世界难题”发起挑战。

他带领团队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历经多年开发出“磷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这种革命性材料强度媲美传统水泥,使得成本降低50%至60%,用1吨就能消耗掉0.4至0.95吨磷石膏。以该胶凝材料制出的磷石膏轻集料具有密度低、筒压强度高、孔隙率高、抗冻性能良好等特点,可替代路基材料或混凝土中的天然砂、石骨料。根据工程实际消耗量测算,每铺设1公里标准一级公路,就能消纳掉1.6万吨的磷石膏。

在宜昌,吴赤球斥资数亿元建成4条生产线,年产磷石膏制品200万吨。这些制品被广泛应用于海绵城市、交通建材、生态护坡等领域,相当于减少土地占用75亩,减排二氧化碳1.29万吨。

该公司还参与修订了《环形混凝土电杆》等多项国家标准,主导制定的《公路路面基层用磷石膏矿渣水泥稳定材料应用技术规程》等已成为行业范本,为中国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开辟了一条崭新赛道。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吴赤球表示,“小赢于技,中赢于德,大赢于道。”

张丽

将昔日养殖场变为田园栖息地

初夏时节,阳光透过油麻藤长廊,斑驳地洒在位于点军区的锦瑟时光农乐园内,这片曾以年出栏2万头生猪支撑市民“菜篮子”的场地,如今成为亲子家庭的笑语乐园、研学团队的户外课堂,以及都市人向往的田园栖息地。

918592b8-61c4-4bbd-952b-9ee40ddcdf7d_l

▲点军区锦瑟时光农乐园负责人张丽在园内美化环境。

点军区作为宜昌新区建设的主战场,区域发展必须严守生态保护底线。锦瑟时光农乐园创始人张丽的父亲曾经营了宜昌长风牧业有限公司,当时年出栏量达2万头,虽为市民“菜篮子”工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环保压力与区域生态规划的矛盾日益凸显。

2018年,长风牧业全面关停。张丽,这位兼具法学背景与酒店管理经验的年轻创业者,深知年轻人对户外休闲的需求与追求,她以德国农场的科技化理念为基底,融合长三角网红经济经验,精心规划打造了这家农乐园。

关停并非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

农乐园内,废弃猪舍被改造成丛林穿越基地,养殖废水池变身生态鱼塘,旧仓库则成为可容纳千人的花园餐厅。依托生态种植与养殖,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餐饮体验;月季花海、雷竹林等景观既美化环境,又衍生出莲藕、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农户试种并增收。2022年,园区成功获批宜昌研学基地,年接待学生超万人次,成为区域户外教育的重要载体。

张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从保障城市餐桌的养殖场,到年接待超10万人次的农旅综合体,锦瑟时光的蜕变印证了时代发展智慧。自2019年4月开业以来,锦瑟时光农乐园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吸纳了100余名附近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5万元。

当生态与生计共鸣,传统农业的边界正在延伸,张丽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刘俊、钟文璐、孙玉敏、谭强明、皮亚捷,通讯员谭雪姣、郑红艺)

e925d46c-82b6-4a6f-8b4a-69a88578127b_l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