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如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今天(4月24日)下午,一场全球文旅行业的国际战略咨询会在武汉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也门等国家,以及国内高校、文旅企业的专家们畅所欲言,为湖北文旅发展建言献策。
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战略咨询活动现场
湖北的“全球朋友圈”正在扩大
“中国是我向往的地方
在这儿的这么多年里
我一直都感到如此自由
你应该知道我打算留在这里”
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美籍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马克·力文在现场清唱的一首原创歌曲,他的灵感来自在湖北的难忘经历。此次前来参会,是他第四次到访武汉,第八次来到湖北。“每次来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魅力” ,马克·力文说,“我在松滋度过了两个春节,第一次是九天,第二次是一个月。那里的风土人情让我难以忘怀,和当地朋友及家人一起欢聚的时光非常珍贵。”
以亲身经历讲述与湖北的“缘分”“情分”,嘉宾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也门驻华参赞Mohammed Al-Aahmadi说,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14个月,此次是他第二次来到湖北武汉,作为文化参赞,他对武汉“大学之城”的美誉深有感触,这座城市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学术氛围。而谈及对武汉及湖北的整体印象,他表示,湖北山清水秀、文化璀璨、历史悠久。他还透露,退休后很渴望来武汉这座美丽的大城市养生,安享晚年,“这不是一句空话,希望大家欢迎我”。
也门驻华参赞Mohammed Al-Aahmadi
来自韩国的旅游发展局大使金恩智,从韩国游客视角出发,盛赞黄鹤楼的诗意与长江的壮阔,“韩国人熟知崔颢的《黄鹤楼》,这里完全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俄罗斯学者梅丽莎则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例,强调湖北历史与文学的国际传播价值。“俄罗斯人热爱文学,而湖北的三国文化同样充满人性深度,这是跨文化共鸣的基础。”她还认为湖北的美食极具破圈的潜力,“武汉的‘早餐文化’像一场派对,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旅游吸引力。”
韩国旅游发展局大使金恩智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讲师 梅丽莎
嘉宾们分享的一个个故事里,透露出了世界眼中的湖北:这里兼具历史厚度、自然禀赋与现代活力,正以开放姿态向世界级文旅目的地迈进。世界级的文化IP、丰厚的自然景观资源,中国240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让到湖北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更为方便。今年“五一”假期,湖北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六成,武汉再次成为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全球智囊献策 解码湖北文旅的“升维密码”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世界级影响力?国内外专家从规划、服务、传播等维度,为湖北提出了“硬核方案”。
以“世界级标准”重塑文旅顶层设计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教授认为,用世界级的眼光和标准来发掘本土旅游资源,形成大家认知和共情的世界化品牌,湖北才能真正从长江走向世界。他建议湖北应对标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美食之都”等标签,引入国际认证体系。此外,他主张打造“一城(武汉)一区(鄂西生态区)一带(长江黄金旅游带)”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合力。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教授
以“感动经济学” 驱动高质量服务提升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多年前曾在湖北咸宁太乙国际温泉担任总裁,对湖北文旅发展有着深刻洞察。他坦言,湖北拥有四大世界遗产、武汉大学樱花、三国赤壁等国际知名IP,但最需向日本学习的并非风景,而是“软件实力”——服务与细节。
“湖北的硬件已足够震撼,都旅游的终点不是满意,而是感动。感动催生回忆、回味与回头客。”德村志成说,湖北应推行“服务战略”与“讲解战略”,例如将赤壁之战等历史场景应通过沉浸式体验活化,让游客参与而非旁观。此外,他还呼吁湖北酒店增设日语服务、浴缸设施等细节,以契合日本游客生活习惯。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德村志成
以“文化锐利性”突破区位限制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指出,湖北作为中部枢纽需以“文化锐利性”突破区位限制:一是提炼荆楚文化符号,打造兼具数字体验性与国际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品牌;二是依托长江文明IP,构建以国家博物馆为龙头的文旅矩阵,配套江城游轮母港等现代载体;三是整合“黄金水道+文化地标+数字体验”三维资源,塑造具有穿透力的国际文旅品牌,将地理中心转化为文化辐射中心,突破“不沿边不靠海”的发展瓶颈。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
以“精准营销”刺穿国际市场
美国文化旅游推广达人杰克柯鲁瀚则用一组数据说话:“武当山在谷歌搜索量年增40%,但海外宣传仍不足。”他建议湖北针对不同市场定制IP:对欧美主打“道教圣地+原始生态”,对日韩深耕“三国文化+樱花经济”,对东南亚推广“长江邮轮+美食之旅”。此外,他提醒需注意文化差异:“美国游客可能畏惧整鱼上桌,但一碗热干面足以让他们爱上湖北。”
美国文化旅游推广达人杰克柯鲁瀚
长江云新闻记者:秦婧 杨岚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