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提及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问题,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需要“大动干戈”“长时间卧床”的手术,内心难免充满恐惧与抵触。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如今的脊柱手术已迈入“微创时代”。其中,一项被誉为“四两拨千斤”的脊柱微创技术——脊柱内镜手术,为众多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患者点亮了新的希望之光。那么,这项神奇的脊柱内镜手术究竟是如何以“四两”之力,拨动脊柱疾病这一“千斤”重担的呢?9月18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太和医院骨科三病区的副主任医师郭晓鹏,为大家答疑解惑。
前不久,家住竹溪的陈女士(化姓)长期遭受左上肢麻木的困扰,在当地医院接受保守治疗两个月后,症状依旧没有改善,左上肢的麻木感让她的日常生活倍感不适。于是,她决定前往十堰市太和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经过诊断,陈女士的左上肢麻木被确认为典型的颈部神经根受压症状,体检中的压颈试验和左侧臂丛牵拉试验均呈阳性,与她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相吻合。随后,骨科三病区的专家团队为她实施了颈部后方微创手术,术后第二天,陈女士的左上肢麻木症状便得到了显著缓解。
郭晓鹏指出,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脊柱内镜手术,十分贴切。这里的“四两”,首先指的是手术创口的微小。与传统开放手术长达十几厘米的切口相比,脊柱内镜手术仅需一个约7~8毫米、如同筷子粗细的切口,便能完成所有复杂的手术操作。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四两”切口,却能发挥出甚至超越传统手术“千斤”之力的治疗效果,解除神经压迫,真正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迹。
那么,如此小的切口,医生是如何观察并操作手术的呢?郭晓鹏解释,这得益于手术的核心技术——内镜系统。我们可以将其视作一个“潜望镜”或“高清摄像头”。内镜镜头通过微小切口进入体内后,能将手术区域的视野放大二十倍,并清晰地呈现在高清显示屏上。医生只需注视屏幕进行操作,就如同在眼睛中安装了一个放大镜,神经、血管以及突出的髓核组织都清晰可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可视化手术。
脊柱内镜手术具备手术创伤小、出血量极少以及手术麻醉风险低等诸多优势。郭晓鹏指出,在手术过程中,无需广泛剥离肌肉,因而对组织的损伤微乎其微,出血量往往仅有几毫升,甚至有时更少。实施此项手术时,可在局部麻醉并配合镇静的状态下顺利完成,患者在整个手术期间均保持清醒状态,能够与医生进行顺畅交流,这极大地降低了全身麻醉所带来的风险。术后当天或次日,患者便能下地活动,住院时间也得以显著缩短。此外,该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仅针对压迫神经的病变组织进行精准切除,对正常的骨骼、肌肉和韧带结构造成的损伤极小,从而保留了脊柱原有的稳定性,有效避免了术后出现腰部无力、失稳等后遗症。
当然,在脊柱手术领域,并非所有病例都适宜采用微创手术方式,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微创效果而忽视其他关键因素。郭晓鹏特别指出,尽管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是微创手术的适宜对象,然而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那些颈髓中枢主干受到压迫的患者并不适合接受此类手术,只有典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才适合采用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编辑:思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