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已建扶贫车间(作坊)3447个 带动5.5万多人脱贫

时间:2018-09-17 10:51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004

郧西藤编市场大。

十堰晚报讯( 文、图/记者 徐正国 通讯员 徐洪波)竹藤“编”出大产业、小棒球托起脱贫致富大梦想、小艾草铺就脱贫致富新路子、太极养生服冷门行业助扶贫……8月14日至9月13日,本报陆续推出8篇“小车间支撑大扶贫”系列报道,从农户增收门路、产业脱贫方式、产业扶贫链条、政策扶持办法等角度,展现了全市各地部分扶贫车间发挥的作用,在读者中引起一定反响。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综观全市扶贫车间的发展态势,我们不难发现,一幅“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的画卷已经形成。透过这幅生动的画卷,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与思考?

扶贫车间异军突起

十九大报告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需要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去年以来,我市着眼解决因病、因残和“三无”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增收脱贫问题,创新扶贫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动扶贫车间到村头、扶贫作坊到户头、扶贫项目到人头,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从而真正实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做、月月有收入”。

为把市委、市政府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精心选择项目,合理选址建厂,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激励,一批又一批扶贫作坊、扶贫车间、扶贫工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愿望,不仅方便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也调动了贫困农户产业脱贫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扶贫车间(作坊)3447个,在建962个,带动贫困户脱贫55747人。

在我市,扶贫车间已真正成为一个以扶贫为己任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是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的绝佳方式。

就业增收 门路不断拓展

长期以来,一些贫困群众受自身技能等因素制约,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增收门路和项目,对产业脱贫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有的还存在“等靠要”的心态。

扶贫车间这一模式的诞生,有效改变了这种状况。郧西县铁扫帚编织、竹藤编项目,郧阳区的香菇小镇项目,丹江口市丁家营鑫德服装厂、六里坪的汽配扶贫车间,房县青峰镇的服装产品和鞋业加工、土城的黄酒作坊、木耳基地等,都是把车间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尽所能,各就其业,实现了人人有事干、户户能增收,深受农民欢迎。房县兆丰实业公司,直接把产品初加工车间建到全县多个乡镇,其中建在双柏村的扶贫车间,让村里大部分留守妇女足不出户就能打工挣钱,同时还能照顾家庭;道诚鞋业扶贫车间由当地返乡能人领办,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把车间建在贫困户易地集中搬迁点,吸纳了20余户贫困户就业,平均每人月工资达到3000元。

这些扶贫车间大都技术含量不高、务工年龄不限制、务工时间相对宽松,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既解决了集中搬迁点贫困群众无地矛盾,又实现了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收,一举多得。

产业脱贫方式不断丰富

过去提到产业扶贫,大多局限在一些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项目上,形式单一,产业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如今的产业扶贫车间,因地制宜,因人而宜,规模有大有小,形式丰富多样,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难的问题。

目前,各地探索了多种模式的扶贫车间。一种是厂房式。通过引进服装、鞋袜、洁具等企业,新建、改建、租赁厂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方式,进行订单加工或来料加工,按件计酬。

如房县誉贝清洁用品厂在红塔镇李湾村易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20余人组装吸水拖把,根据劳动力熟练程度,每人每天收入70至120元不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全国各地,供不应求。

另一种是居家式。通过“企业+贫困户”方式,贫困户将技术含量较低、易操作的服装剪线、吊牌穿线、纽扣装钉等工作带回家里做。如郧阳区谭山镇华彬鑫玩具有限公司将30多台缝纫机发放到农户家里,每天按件计酬;竹溪县蒋家堰镇景顺鞋厂,将剪线、钉扣等工作交给贫困户,每人每天可挣40元至60元。

还有一种是融合式。如丹江口市官山镇骡马沟村和官亭村引进业主开发建设武当大明峰景区,2017年带动52户贫困户到景区务工,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茅箭区武当路街办马家河村的秦巴植物王国,常年带动80余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

由此可见,扶贫车间通过农业生产留住一批、产业进村消化一批、电商旅游影响一批、小微企业吸收一批、自主创业带动一批、能人大户帮助一批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极大发挥了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产业扶贫链条不断延伸

扶贫车间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第一产业,而且延伸到第二产业,拓展到第三产业,实现了产业扶贫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联结,延伸拓展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在第一产业中,通过将产业基地变车间,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第二产业中,通过发展形式多样的手工作坊和小型加工企业,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充分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式的扶贫车间。譬如,房县大力打造黄酒产业,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把黄酒产业打造成脱贫致富产业,由庐陵王公司投资1.7亿元建设庐陵王酒庄,在土城镇建设黄酒小镇,成功探索了“黄酒制作销售+民俗展示”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贫困山区变景区、农民新村变民宿、出门务工变就近择业;丹江口市黄龙村借助自身传统村落的优势,将贫困户的闲置民居统一装修、集中管理、市场化运营,发展休闲农业,打造民宿旅游,走出一条促农增收的新路子。

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的36个扶贫车间统计数据分析,产品涵盖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特色种养、服装、鞋袜、毛绒玩具、清洁用品等门类。其中文旅农融合类2个,特色种养类12个,来料加工类14个,手工工艺类7个,木材加工类1个。通过扶贫车间到村到户,促进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集聚,激活了农村闲置的山场、林地、土地及人口红利,逐步形成一批留得住、干得好的“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贫困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解决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一直是产业扶贫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全市各地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助农脱贫效果明显。例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利用当地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及企业资源优势,新建扶贫产业园,探索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在重点贫困村吸纳贫困户就业,从事汽车配件、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园区共建设扶贫车间19个,吸纳12个乡镇436名贫困户就业,平均月工资可达2600元。

又如,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公司采取推进土地流转,建立产业基地,培育“产业工人”等措施,在军店镇中村流转土地5000亩建设中药材基地,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农户入股分股金的“三金”发展模式,带动3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

还有,郧阳区统香食品公司在郧阳区建设蔬菜基地8000亩,辐射带动贫困户300户以上,为65名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年实现务工收入4万元以上。扶贫车间的建设,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实现了企业用工有保障,群众增收有门路,脱贫致富有盼头。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的36个扶贫车间统计数据分析,共辐射带动177个村8909个农户就业。其中,贫困户3603户,占就业总户数的40.4%。带动贫困人口年均人增收16646元,其中低于1万元的3家,占12.5%;1-2万元的14家,占58.3%;高于2万元的7家,占29.2%。由此可见,扶贫车间对增加农村人口收入效益十分明显。

政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产业要发展,政策扶持是关键。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把扶贫车间发展好,全市多地在当前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专门的激励政策措施。

丹江口市、竹溪县、张湾区、茅箭区把对扶贫车间的奖扶政策纳入特色产业奖扶范围。郧阳区出台了“黄金十条”,从信贷、基地建设、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税收返还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奖励。

郧西县出台铁扫帚扶贫车间的奖扶办法。竹山县出台《竹山县银企共建工作方案》,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扶贫产业。

房县专门出台《关于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县政府筹资用于车间设备购置补贴,龙头企业享受精准扶贫贴息贷款,领办创业人员享受创业担保贷款。

扶贫车间在持续发力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我市扶贫车间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区域之间发展尚不平衡、机制尚待创新、步子亟待提速等方面的不足。

针对不足,市扶贫办表示,将大力发展和推广产业扶贫车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加速推广扶贫车间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扶贫车间,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确保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在产业项目选择上,坚持长短结合,注重实效,既要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振兴,加大“61”特色产业开发力度,把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扶贫车间,又要面向市场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采取小型规模的方式,大力发展一批手工作坊、小型工厂、微型车间,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产业扶贫的对象上,要特别关注和加强深山、远山等偏远乡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等产业扶贫难度大的地方和群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兴建一批手工作坊、种养结合的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尽快解决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缺项目、无门路的突出问题。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扶贫车间全覆盖。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