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日报讯( 特约记者 张朝锋 通讯员 姜俊丽)3月17日,记者在丹江口市凉水河镇鑫德服饰加工厂扶贫车间内看到,工人们正坐在缝纫机前缝合布料,赶制裤子。“以前在家带小孩、照顾老人,没有经济来源。如今,扶贫车间建到家门口,我在这里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在这里务工的白龙泉村贫困村民路燕丽说。
同一天,记者在丹江口市蒿坪镇电子加工扶贫车间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制作变压器、磁环等产品,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丹江口市的扶贫车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在快速发展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扶贫车间建村头,群众脱贫有盼头。近年来,丹江口市坚持 “造血式”深度扶贫,探索出四种模式,把扶贫车间建在乡村,让扶贫作坊进入农户,带动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工厂式扶贫车间。充分利用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及工业园区企业资源优势,创办工厂式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从事汽车配件、电子、农产品加工等工作。六里坪扶贫产业园已建成扶贫车间19个,吸纳12个乡镇43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2600元。
作坊式扶贫车间。在闲置的农家庭院、集中安置点兴建作坊式扶贫车间。丹江口市鑫德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外贸服装、制式服装、流行时装加工的公司。该公司将缝纫机、裁床等设备放置贫困户家中,由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上门回收产品,带动20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基地式扶贫车间。根据贫困户特点、意向,通过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种植扶贫车间,由农业龙头企业流转贫困户土地、山场,以种植基地为中心,带动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丹江口市圣和茶业公司成立圣和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茶叶产业,发展社员273户,其中贫困社员 142户。
旅游式扶贫车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着力开发乡村旅游业,不断扩大乡村旅游规模,培育浪河镇双龙紫云、土关垭镇武当花谷、官山镇武当南神道小镇、丁家营镇饶二片区、凉水河镇江口橘乡、习家店镇武汉植物园等旅游扶贫车间8个,带动330名贫困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如今,丹江口市的扶贫车间已经形成“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格局,在培植扶贫产业、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就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