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 我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有太多人一起并肩作战

时间:2020-02-05 18:51 来源:十堰交通音乐广播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医护工作者窦登辉口述实录

我想帮这名患者进食,他却挥挥手示意自己来。他深吸一口气,拿开氧气面罩,吃一口饭,又立刻戴上吸氧,断断续续快一个小时,才把一盒饭吃完。我扶他躺下,他喘了一口气,对我感激一笑。

2月4日凌晨2点多,连续工作10个小时后,我走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摘下医用手套和口罩,我的双手已被汗水泡的肿胀发白。

我今年30岁,是十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1月23日,我成为十堰首批奔赴武汉支援的医护人员,与另外两名同事一起,驰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目前,我在该院南6楼ICU病房担任护理组长,与全院医护人员一起,共同阻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微信图片_20200205185302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窦登辉护师最忙时一人照看9个病号。

“我已经报名支援武汉了,但不知道能否选上。”1月22日中午,我犹豫了许久,终于向妻子叶小玉开了口,上午医院发出征集通告,我第一时间就交了报名表。

妻子愣了一下,沉默了很久,才抬头朝我一笑:“选上了就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我们刚刚结婚一年多,按原计划,趁着今年春节难得的几天假期,可以一起回房县老家过年。前一天刚买的年货还堆在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1月23日上午,我将妻子送回房县。刚进门,就接到了医院电话,根据年龄、经验、资质等多项条件严格筛选,市人民医院最终确定我与赵旭、郭文萍三人加入十堰首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队伍。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妻子听到消息的那一刻,还是红了眼眶。岳父拍拍她的肩膀:“他是去治病救人的,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放心,以后你们还有很多春节会在一起过。”妻子平复了下心情,点点头,打电话向我爸妈简单说明情况,请他们不要担心。

我彻底放下心来,抓紧时间赶回十堰。下午两点半,简短的出征仪式后,我们踏上了前往武汉的征程。

“并肩作战的感觉,真好”

微信图片_20200205185334

△脱下三层防护服,窦登辉(右)汗如雨下。

到达武汉已是晚上8点多,宽阔的马路空无一人,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一路上,只有闪着红蓝灯的救护车在疾驰。头抵着车窗,心里有点难过,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武汉。

1月24日一早,金银潭医院对我们进行了防护培训,主要培训如何正确穿戴防护服。我听得很认真,在市人民医院ICU工作六年多,我还没穿过它,因为只有在重大疫情期间,这种防护服才有用武之地。

第一次试穿,我花了20多分钟。穿戴之前,需要用“七步洗手法”洗三次手,然后每穿一件就需要重新洗一次手。最里面是一层短袖工作服,戴好帽子、手套后,再穿第二层白色防护服,将头部完全包裹住。接着,戴上护目镜,再加戴一双手套,拉到手腕以上,鞋套则将整个脚包住,整体拉到小腿处。最外层还有一件蓝色的隔离衣。如果需要脱下来,同样是脱一层衣服洗一次手,三层全部脱完后,再洗三次,再接着洗脸、鼻子、嘴巴、耳朵等容易隐藏病毒的地方。

熟悉了环境和流程,我们各奔岗位。我分配到了6楼ICU病房。在此之前,金银潭医院只有7楼一层重症监护病房,疫情来袭后,5楼、6楼病区被紧急改造成ICU病房,护士都是从其他科室抽调而来的,几乎都没有重症护理经验。

尽管提前做了心理建设,这里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中午12点半,我吃完饭进入ICU病区,替换里面的医护人员出来吃午饭,3点多才从病房出来。

简单休息后,下午5点我开始轮岗。按照正常情况,ICU的护士一人分管4个病人,但因为初期护士严重不足,我需要照料9个病人,等处理完工作、完成消毒、交班后,已接近凌晨4点。

脱防护服耽误时间,有医护人员穿着成人尿不湿上班。这招我用不了,因为我没时间喝水,体内水份几乎都通过汗液排出来了,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全身都泡在汗水里,每次下班换衣服,贴身工作装完全湿透,一拧一把水。

忙完后,我给妻子打电话,才知道她也投入到了工作中。我到达武汉没多久,她就接到了单位的电话,她所在的张湾区车城街办艳湖社区有两万多人,需要摸排从武汉回来的居民。接到工作任务,她开始在家办公,挨家挨户打电话排查。1月26日正月初二,妻子向单位申请了工作证明,赶回十堰,与同事们一起投入紧张的基层工作中。

“虽然没能在一起过年,但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挺好。”妻子在电话中说。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赢

微信图片_20200205185410

△ 窦登辉妻子叶小玉,从大年初二起一直奋战在艳湖社区疫情防控一线。

随着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压力明显缓解,我也逐渐适应了工作节奏。更多的时候,除了日常护理,还要为病人缓解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重拾信心。

比如送饭的时候,我会鼓励患者:“你们要多吃一点饭,抵抗力才会好,身体才会好得快。”

重症监护病房中,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让我印象深刻。被送进来时,他的肺部已经感染严重,需要依靠无创呼吸机24小时吸氧。接过我递来的饭盒,刚刚揭下氧气面罩,他的血氧饱和度就从正常的95%降到了不到70%,他开始呼吸急促,喘不上气。

我想帮这名患者进食,他却挥挥手示意自己来。他深吸一口气,拿开氧气面罩,吃一口饭,又立刻戴上吸氧,断断续续快一个小时,才把一盒饭吃完。我扶他躺下,他喘了一口气,对我感激一笑。

病房里,我们是患者的依靠,他们信赖着我们,病房外,社会各界以实际行动支持着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1月25日正月初一,我刚下夜班那天,就收到了意外的惊喜。同事的妹妹和家人得知我们刚来武汉,衣食住行还有诸多不便,便为我们送来了泡面、零食等两大箱食物。

几天前,金银潭医院附近的武汉市民开始自发组织,购置盒饭、牛奶、水果等生活物资,面向医护人员免费发放。从发放点经过,看着忙碌的志愿者,我倍受感动。发了一条朋友圈:“武汉有疫情,但更有温度和爱。这么多人并肩作战,我相信我们一定赢。”

编辑:周琼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