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面对面》​服务支点建设怎么干:聚焦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

时间:2025-03-21 19:58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2025年,十堰提出要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五大目标定位,打造“大山里的深圳”,要持续提升干部能力作风,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如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当好忠诚“守井人”。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市水利和湖泊局、丹江口市、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干部职工和志愿者代表,围绕如何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参与本期节目的嘉宾是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王本芬,市水利和湖泊局规划财务科科长叶伟,市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科工作人员杜方旭,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三级调研员张正有,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强,丹江口市“小水滴”守水志愿者代表杨力,十堰市委党校讲师覃立兵。

勇担使命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以来,十堰市始终将保水、管水、护水作为首要任务,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核心水源区,10年来,十堰市累计向北方送水超7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个大中城市1.14亿人口,共投入300多亿元综合治水,2024年Ⅰ类水质达292天,有力保障了一库净水北送。

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亲切回信,饱含殷殷期许、赋予重大责任。十堰将守水护水当做天大的事,构筑智慧监管天罗地网,320万十堰人民都是守井人。省委、省政府对十堰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勉励十堰确保“净水北送”, 在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为服务湖北建成支点作出更大贡献。

主持人:请问什么是国家战略水源地?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我市提出,国家战略水源地是指对国家水资源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水源地。这类水源地通常具有规模大、水质优、供应稳定的特点,是国家重点管理和保护的核心区域,对国家保障民生、支撑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和应对突发水危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战略水源地一般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的战略地位,具有对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核心保障。

二是水质和水量要求非常高,水质要达到地表Ⅰ类或Ⅱ类以上水质,水量要长期稳定充沛,并且能够跨流域、跨区域的调配。

三是覆盖比较广,这类水源地在供给方面,能够保障几个省,甚至半个中国的供水需要和生态需要。

四是围绕战略水源地周边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要求极高,要求十堰加强保护,加强涵养。

主持人:十堰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十堰提出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是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高度契合,也是十堰面向未来的基本定位和历史担当。十堰提出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正是基于十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担负的使命所提出的,同时也是把国家的水资源安全保护、区域发展和地方高质量绿色转型相融合的路径,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主持人: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有哪些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来保证水质的安全。

二是构建十堰安全韧性现代水网,进一步提升水安全的保障能力。

三是加快建成水利工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流域水安全的整体保障能力。

四是构建“人防+技防+联防”为构架的工作体系,实现水、地、空、天加水利工程的多维构架,织密水质保护的网络。

近年来,十堰建立起了各级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四级河湖长制体系,实现了全域水清河畅,十堰广大环保志愿者主动投身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实践,当起了忠诚“守井人”。

当好“守井人” 实现全域水清河畅

3月12日下午,在张湾区岩洞沟河道内,乡级河长陈秀伟正带领志愿者进行巡河,他们主要沿着河道上下游来回进行巡查,主要查看河道是否有乱倾倒行为,水质是否异常变化,以及相应的管道、管网是否有破损,漏排情况。

各支流河道的日常管护,关乎流域整体水质的变化。近年来,张湾区明确了区、街办、社区(村)三级河长,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并开展日常巡查,让支沟河道有了很大变化。

居民刘晓文说,经过治理,河道变化很大,河水清澈了,周边环境也好了,天晴时还有白鹭,在这里遛弯很舒心。

城区河流“毛细血管”环境的整体向好,源于十堰全面推行的“河湖长制”。通过这项制度, 全市明确了各级河湖长2100余名,建立起各级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制订了《十堰市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全域河流全覆盖。

市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科杜方旭介绍,如今,在十堰大到一条河、一座水库,小到一条沟、一口塘,都有自己的管护员,连续多年,十堰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Ⅱ类标准以上。

在十堰,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守井人。在郧阳区有一对父子兵——肖安山、肖树峰,他们常年穿梭在汉江之上守水护水,只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员肖树峰说,他们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主要负责神定河、泗河周边河流,河面上有藻类了,他们就去清理。

“你干,我干,大家干,清漂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郧阳区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说。

在丹江口市库区林场,活跃着一支名为“小水滴”的志愿服务小分队。58岁的王照兵就是其中一员,他原本是一名渔民,2020年,为更好地保护水环境,村里组建清漂队,他毫不犹豫报名成为了护水队员。王照兵说,如果身体允许,他还将继续参与守水护水工作,希望更多志愿者加入。

主持人:很多环保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守水护水当中来中,当好忠诚的守井人。

张湾区民间河长郑士红:从小生活在犟河两岸,对犟河非常有感情,自发加入了民间河长。犟河通过政府治理以后,变成水清河畅景美的面貌。

主持人:平常是怎么发动身边人共同参与到护河行动中来的?

张湾区民间河长郑士红:一是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街道社区护水保水的活动。二是在巡河过程中,用手机拍点河道美景,发在朋友圈、抖音上面,让身边的亲戚朋友爱护犟河环境。

主持人:志愿服务当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丹江口市“小水滴”守水志愿者代表杨力:清漂过程中,每当汛期到来,天比较热,每天在库面工作就十多个小时,矿泉水就要喝十多瓶。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工作服上一道又一道汗渍,但是看到干净的库面,心里也有成就感。去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市丹江库区志愿者的回信以后,心里特别振奋,以后愿与志愿者一起保护好汉江水,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主持人:目前全域水清河畅离不开这些环保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他们也是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联合会的成立对建设战略水源地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十堰市守水护水节水联合会秘书长赵勇: 联合会的成立对建设战略水源地具有多重促进作用,它凝聚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领域的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共治体系。联合会成立之后自发成立了基金会,通过多方募集资金,联动供水受益地区,围绕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节水宣传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行动”“净滩护岸”“巡河护水”等多种形式活动,引导民众增强守水护水节水的意识,全面提升丹江口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能效。

主持人:十堰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存在哪些优势?

十堰市委党校讲师覃立兵

一是政治优势。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从那个时候起,十堰就与南水北调这个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同时也叮嘱我们守好一泓清水。

二是区位优势。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是源头,是大水井,是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

三是生态优势。首先从水量来看,十堰这些年坚持治水先治山,持续开展扩绿、增绿、护绿等工作,为丹江口水库构筑起了一道道生态屏障,确保了水量充足。

四是群众优势。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加入到了守水、护水、节水的行列中来,这其中既有水源区的人民,也有受水区的群众,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之后,更是激励和鼓舞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守水护水的行列中来。

主持人:存在哪些短板?

十堰市委党校讲师覃立兵主要体现在要确保全流域、全时段“水质稳定达标、逐年向优向好”,在这方面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

主持人:针对这些短板,你有什么建议?

十堰市委党校讲师覃立兵要树牢三种思维。

一是极限思维,十堰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不能出任何问题,不能出一点闪失,有一些极端情形,虽然它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我们不能不防备。比如说暴雨洪涝、持续干旱等极端气候,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等,都有可能影响水质安全,所以要强化极限思维,构建起全链条的防范屏障。

二是系统思维,守水护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系统观念。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方面要统筹,水源区与受水区要协作,生态、生产、生活要协同。

三是长远思维,守水护水不是一时、一个阶段的工作,而一个是长期性的,是一个世世代代的责任。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人人都是“守井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刻入骨髓、融入血液、成为信念,真正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覃教授给我们的建议非常好,我们将在下一步的水利工作中,认真汲取,积极地吸收消化。

主持人:十堰在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和差距呢?

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三级调研员张正有为了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市率先成立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中心,实施了天、空、地、管、水多纬度、全覆盖地对库区进行监管,每年的汛期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清理漂浮物,仅2023年清理了5万多吨,支出5千多万元,这一部分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建议按照国务院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给中线水源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更雄厚的资金,有更强的约束来加强库区的清漂、消落区生态治理、水污染的防治。

主持人:结合张湾区的实际,目前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差距?

张湾区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强: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应通过“科学治水+科技护水+制度管水”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目前科技赋能基层河湖管护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辖区内巡河巡库共计出动6500人次,90%以上仍然依靠的是人力和车力,智能化监控措施、无人机等设备还是较少,无法及时预警突发环境事件。如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保护体系,为河湖保护装上“智慧大脑”,实现河湖24小时不间断监控,精准识别非法排污、违规养殖、河湖“四乱”等问题,解决传统监管中人员不足、点位分散等难题。

主持人: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还有哪些方面要提升?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一是十堰处于国家战略水源地的核心水源区,周边有安康、南阳等,上游还有重庆、甘肃的一些县市,目前的联防联控机制,包括对水质监控的信息还不对称,还不够整合;二是在解决和聚焦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的监控技术上,相关的水、地、空、天的技防能力还不够完善,在实施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上,需要国家给予倾斜和支持。

主持人: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中强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那么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十堰应该怎么干?目前全市河湖长制体制机制的建设总体情况如何?

市水利和湖泊局河湖长制工作科杜方旭:

一是责任体系方面,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出台了《十堰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11项工作制度,压实了各级河湖长、联席部门的职责。

二是协调联动方面,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发改、经信、财政、水利、生态环境等18个部门组成,共同研究解决河湖问题,还建立了 “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涉河湖犯罪违法问题。针对汉江、丹江口库区等跨区域河湖,与陕西安康、河南南阳等地建立协同保护工作机制。

三是监督考核方面,每季度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河流,丹江口库区开展明察暗访,形成问题清单,及时督促整改;出台了《十堰市河湖违法问题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及时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十堰也将河湖长制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

主持人:全市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是什么?

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政水资源科科长王本芬:

一是强约束,坚持“四水四定”,坚持用水总量、强度的双控。二是强监管,持续开展取用水管理标准化建设、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对一些非法取水,超许可取水,无计量取水这样一些常见的涉水违法违规的行为,提前预警并督促他们做好整改。三是重保护,持续开展涉水生态环境隐患大排查,对发现的每个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督促他们做好闭环整改。另一方面守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和生态流量红线。最后抓宣传,组织好即将开展的2025年节水中国行湖北十堰分会场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守水、护水、节水、爱水。

主持人:近年来为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性水源地我们实施了哪些水利项目?未来还将实施哪些水利项目?

市水利和湖泊局规划财务科科长叶伟:“十四五”以来,十堰水利围绕防洪减灾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河库生态健康工程、移民后扶工程、智慧水利工程等五大类项目,重点推进实施了十堰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库滨带治理郧阳区一期工程、房县堰河水库、丹江口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茅箭区茅塔河幸福河湖、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治理等650多个重点水利项目。

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107亿元,“十四五”期末,预计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137亿元,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防洪、供水、灌溉、生态、水质安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提供坚强的水利项目支撑。

2025年,十堰主动融入全国、全省水网,谋划了“十五五”引潘入堰调水二期工程、江北大型灌区、郧阳区箩筐岩水库等重点水利项目124个,总投资超300亿元,切实为“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上”目标贡献十堰水利力量。

主持人:今年十堰提出要持续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其实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也是服务支点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能力作风建设方面,下一步有什么样的措施和计划,来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

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江:保水护水,水利先行。市水利和湖泊局将持续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勇担职责使命,服务建成支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项目为王,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的十堰现代水网,紧盯国家政策投向,主动融入国家、省级水网规划,积极谋划围绕丹江口库区库岸线的重大项目,面向“十四五”末和“十五五”,加快谋划了6大类、206个、420亿元的项目向国家申请实施。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加快实施一批水美乡村的打造和水利风景区的打造,积极争取国家的国债和水利的专项资金,大面积实施水土保持工作,力争在2025年底水土保持率达到84.32%。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牢牢守住流域水安全底线。继续发挥河湖长制考核引领作用,加强河湖“四乱”的专项整治,加大涉水违法的专项稽查。另外,今年我们要新建、续建8座中小型水库,维修加固35座中小型水库,治理3条中小河流,同时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加大取水监管,加大重点河流的流量泄放。

四是坚持数字赋能,加快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积极向国家争取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地、空、天上做贡献,为十堰实现国家战略水源地做出我们水利的根本和基本的保障。

主持人:市委书记黄剑雄指出,“把保水质作为天大的事”。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性水源地,就需要增强水质安全保障的科学性、确定性、精准性。相信各级水利和湖泊局能够当好保水护水的“排头兵”,坚决扛起牵头单位的政治责任,为国家级战略水源地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十堰的主题是“节水护水、绿色发展”,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重视,不仅要保水护水,还要节水爱水。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