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周五面对面》丨服务支点建设怎么干: 聚焦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之二)

时间:2025-04-04 18:49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今年十堰提出要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中国商用车之都、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五大目标定位,打造大山里的深圳。全市上下要持续提升干部能力作风,全力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决扛牢守水护水政治责任,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期节目组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和环保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这一话题,进行讨论交流。

参与本期节目的嘉宾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冉学军,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科长贺娴,市生态环境局应急中心主任绳威,湖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李兆华,丹江口市浪河镇党委书记彭德军,东风(十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群,湖北浩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杨。

主持人: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对于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的理解是什么?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十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既是维护国家水安全的使命担当,也是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职责,更是推动民生改善的关键举措,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必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十堰方案”。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生态环保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全力服务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坚决扛起确保“一泓清水北上永续北上”政治使命,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美丽十堰,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主持人:对标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的要求,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将承担什么样的职责,有什么样的目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更大力度提升全域水质,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推动“一库之治”向“全域治理”转变,切实为全球水源地安全提供中国实践。

二是更大力度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全市域覆盖,坚决防范生态保护红线破坏违法违规环境的问题,为全国跨流域的水安全工程提供生态修复的示范样板。

三是更大力度推动“两山”实践转化,推动资源资本化、产业生态化,切实把生态产品的价值,与我们富民的工程联系起来,切实为全国“两山”实践基地提供示范样本。

四是更大力度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跨区域联防联治、全民参与等机制,实现受水区对水源区的资金和技术反哺,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创新实践样板。

主持人:近年来十堰市生态环境系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扛牢责任 坚决守好“一库碧水”

随着郧阳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的指令下达,五公里之外的城关镇取水口一架无人机迅速升空巡航,将实现自动巡航、视频抓拍,信号回传、分析研判,大大提高了环库水质监管的巡查效率。

郧阳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刘长宏介绍,在没有无人机之前,利用人力将136公里的库岸线全部巡查一遍至少需要15天左右,现在,16架无人机全部出动,巡完一遍只需要30分钟。

截至目前,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库区已实现“卫星看、监控盯、水上巡、岸上查”的智慧监测网,水面和库岸的护水效率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丹江口市还依托地下雨污管网监测系统,在库区上游12个乡镇62个重要节点安装了探测仪,实时监控雨污管网内的水位情况、水流速度等信息;并利用管道机器人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全力织密保水、治水、管水“天罗地网”。

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杨洋介绍,运用断面水质、环库岸线、卫星遥感、无人机巡飞、重点企业、监测站点防入侵等9个智能监测监管系统,全方位、多维度保障库区水质安全。

近年来,通过系列治理,城区和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提升到90%、77%。全市国控、省控水质考核断面优良率达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丹江口库区水环境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在保水、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丹江口市浪河是汇入丹江口水库最大的支流,以往每到夏天,水面上会出现绿油油的藻类水华。近年来,当地进行了系统科学的治理,水质也达到了稳定Ⅱ类以上,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丹江口市浪河镇党委书记彭德军过去,浪河汇水区每年7、8、9月份就会爆发水华,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浪河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持续推动“三治一改”,即治山、治水、治环境、改习惯。

治山,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同时抓好坡改梯和山体的保护修复。

治水就是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河库”。

治环境,紧紧围绕厕、污、垃、畜和人居环境的整治为重点整治内容,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改习惯,以“六无乡村”建设为抓手,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2024年浪河平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水以上,Ⅰ类水质天数增加143天,没有发生水华,浪河流域治理被评为标杆流域在全省推广,形成了健康绿色的新风尚。

主持人: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外,也有很多的环保企业在做贡献,东风环保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固体废物处理的企业,在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服务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东风(十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国群:公司配合政府开展水质监测和生态修复,探索生态加环保模式,将危废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在医疗废物收运过程中,采用240升防渗漏医疗废物转运箱,配备GPS医废专用车辆;在路线规划方面,合理规划收运路线,确保避开丹江口库区的核心水源地,同时运用电子联单全程追踪,确保医疗废物无中途倾倒和泄漏风险;在处置环节,所有注水设施采用防渗漏措施,确保达标排放。2024年开展与张湾区、茅箭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将田间地头、各农资店产生的农药废弃包装物,收集转移到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确保了农药残留不随地表水流入丹江口库区。

主持人:湖北浩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环境技术咨询的公司,协助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规范排污行为。

湖北浩淼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杨:作为一家从事环境技术服务的企业,主要是从企业建设项目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结合当地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为企业提供环境技术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完善环保竣工“三同时”的要求,然后指导他们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确保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废渣各类污染物能够稳定达标排放,确保尽早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

主持人:请评价一下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保工作。

湖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兆华:十堰市的生态环保工作是湖北的名片、中国的典范、世界的样板。水的109个测量指标,107个是满分类,连续十年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但是十堰市和全国同步,飞速发展,经济增长了十几倍,但水质不仅没有退化,还在逐年好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水质提升,这种模式是世界性的经验。在“两山创建上也值得全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山理论,十堰市的模式是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创造性地在“两山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三山实践,这个也值得全世界来学习,总之十堰的环保工作默默向前,值得认真总结,认真宣传。

主持人:今年十堰提出要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有哪些优势?

湖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兆华:优势在第一有一支环保铁军,第二,有顾大局的人民,第三有确确实实的绿水青山。十堰生态本底是比较好的,还要进行全域生物多样性普查。同时,战略水源地跟国家的战略相契合,除了继续向北方供水之外,中国还有一个新的战略,就是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坐落在非常缺水的保定,那么以后国家会更需要丹江口水库的优质水源,这是国家双重战略。同时这些年十堰在水环境、水资源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如果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能同步发展,将来也会成为十堰的金饭碗,会获得水收益,会促进环境和生态的双赢。

主持人: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水质保护成效明显,但是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距离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差距有多远,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冉学军:水环境管理工作还要持续提升。

一是部分流域水质还不稳定,要实现全域优良还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汛期有污水从管网溢流入河,造成一定时段下游河段超标明显。另外,在汉江秋汛期间,丹江口水库保持高水位运行,上游来水携带的还有消落区释放的大量污染物蓄积在库区,不能及时下泄,导致库区个别断面,像总磷指标波动比较异常。

二是部分流域还存在水华风险,特别是库湾的回水区域,由于水流缓慢,水体交换比较差,引发水华,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

三是城乡污水收集的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存在一定短板,县、乡污水收集率还比较低,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的质效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主持人:流域治理,治污先行。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科长贺娴:科室主要是牵头推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全市一直在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采取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或分散式设施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7%,位居全省前列。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工作基础,但相对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村生活污水全域治理”要求还有差距,治理模式与村民生产生活习惯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在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方面还需要努力。下一步,还需要去发动更多的群众、村民、乡贤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实现共治共享。

持人:做好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对于保障环境安全、最大限度减少避免损失意义重大。

市生态环境局应急中心主任绳威:当前,我市在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是我市在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环境应急专业技术支撑方面还存在不足,不能有效应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与建设国家战略水源地的要求还不匹配。同时,我市在环境应急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市丹江口库区的道路里程长、跨库跨河桥梁多,乡村公路和老旧桥梁防撞设施不足或标准不高,尤其是跨库跨河桥梁的应急收集系统缺失,对库区环境安全带来威胁。

主持人:在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差距、短板需要去补齐?

湖北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兆华:作为国家战略水源地,对十堰来讲,首先不能暴发水华,要加强水华的监测和研究,现在比较麻烦的是硅藻和甲藻在贫养环境下也可能形成水华,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其次要进行水生态的系统修复和调控,在独立的水库里面,要形成新的平衡生态系统,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而在这个期间一天都不能出现问题,那么就要进行研究监测,让物种之间能够交换,这样使水库成为相对独立又完整的生态系统,用生态系统的包容性来应对环境的突变性;最后,还没有达到Ⅰ类的两个指标,要真正溯源、治理。

主持人:我市的生态环境部门该怎么消化吸收李院长的建议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李院长是省内资深专家,对我市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库岸、库区的水华防治、水生态平衡的监测与调查,同时,对于短板指标的进一步攻坚克难,提出了很专业的建议。下一步要对标聚焦国家战略水源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能力转变作风,聚焦打造“大山里的深圳这个要求,加快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进一步以十堰节点之为,为全省中部崛起的支点建设做出十堰的贡献。,

主持人: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我市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蓝劲松:具体实施好五大行动:

一是持续做好十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行动。按照市委“城镇污水全域收集、农村污水全域治理、全域生活垃圾收集焚烧治理、全域国省控断面全域优良”四个全域的要求,高标准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是实施好库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行动。统筹推进中央环保、省环保,包括长江警示片,以及省纪委监委反馈的各类问题整改,持续排查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包括排污口以及各类水体出现的隐患问题,精准打击环保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要进一步强化“三同时”环评的分类分区管控,同时全面规范涉企行政执法监管的程序,把智慧监管、非现场监管、无感式监管深入到企业的内部,作为能力提升和监管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是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在全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覆盖,所有的县市区都要创成这两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壮大培育水生态产业,特别是水经济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五是实施美丽十堰建设的样板行动。今年要建设50个国家级的美丽城市之一,推进十个县市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也申报了国家美丽河湖建设与示范项目,现在正在进行专家评审和文本的筹备,下一步要代表全省参加国家级的竞争。还要进一步擦亮联合国授予我市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品牌,进一步把国家级两山实践基地这个品牌擦亮,积极支持所有的县市区来探索创建美丽中国先行区,通过这些方式加大力度提升能力,转变作风,为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贡献生态环保队伍的力量。

主持人:一泓清水,映照初心;千里水脉,润泽万方。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重要回信时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全市上下必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目标,全力以赴保水质强生态,对标“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要要求,持续完善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体制机制,加快建成国家战略水源地,为服务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做出贡献。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