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君龙 通讯员 钟泽宇)近日,一名七岁女孩因突发脑出血,生命垂危。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成功接受了手术,并在神经重症医学科的精准监测与治疗下逐渐康复。
今年七岁的小羽(化名)在上学期间出现了腹痛、头痛的症状,家人准备带着她到医院就诊,可没想到在就医的路上就突发昏迷。来到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后,经过CT和血管造影检查,孩子被确诊为先天性脑动静脉畸形,并出现了血管破裂出血。由于孩子已经瞳孔变大,并且出现了脑疝,情况危急,必须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的专家迅速为患儿实施了脑动静脉畸形切除+血肿清除+去骨脉减压手术,清除了血肿清,并且切除了畸形的血管。手术顺利完成,但对医生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因为脑血管灌注异常是神经重症患者围术期最大的风险之一,它会带来脑组织出血和缺血性损伤,从而使病情恶化。
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医师张相华介绍,做完手术以后最担心的就是术后再出血,因为畸形血管团在脑组织里面的血流量非常大,手术把畸形的血管切除后,增加了血流的冲击,有可能再次出血,形成再灌注突破出血,并且发生率还不低。所以做完手术之后需要特别关注。但以前这些都是靠经验,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评估。
术后第三天的深夜,患儿突然出现了心率快、血压高、呼吸快、躁动不安的情况。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马上为其进行了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患儿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已达到了200cm/s。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出现了颅内高灌注的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出现再出血、癫痫等并发症,于是医生立即给予镇痛、镇静、抗交感等治疗,逐步将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围内(70-100cm/s),为患儿后来脑功能的良好恢复提供了保障。
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晶介绍,传统的监护手段没有办法随时随地的发现脑血流异常,床旁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最为先进的神经重症监测技术之一,它是一项无创的脑血流监测技术。它通过一个特定的超声探头,透过颅骨来探测颅内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和频谱形态,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给予精准的预警,然后启动精准治疗。
经过十多天的精心守护和对症治疗,小羽的病情逐渐好转,各项指标良好,随后被转入心肺康复中心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在康复病房内小羽的父亲告诉记者:“现在小孩恢复的还好,能吃饭下床走路,认知度语言现在也在开始练习。孩子现在的情况让我们确实感到蛮高兴的。”
据了解,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也被称为“脑血流雷达”,目前仅在国内少数几家医院重症监护室中开展。经过努力,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突破技术壁垒,已经常规开展此项技术,实现对神经重症患者脑血流动态监测的全覆盖。未来科室还将进一步拓展更多的神经重症监测及诊疗技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编辑:林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