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谷文静 通讯员 孙金琳 殷媛)当“一去二三里”的数字意境邂逅“醇酒薄酒”的数学谜题,当“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漫想象碰撞“几何比例”的理性思维,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探索在柳林小学六年级悄然展开。4月中旬,六年级数学组教师精选三十首蕴含数学元素的古诗,组织学生自主挑选题目,在解析诗意中破解数学谜题,并结合诗意创作主题绘画。这场“诗画数三合一”的创意活动,让传统文化与理性思维在学生们的笔下绽放异彩。
从经典中挖掘思维密码
活动前期,教师团队从《算法统宗》《孙子算经》等古籍及经典诗词中精选十首“数学诗”,涵盖算术、几何、方程等知识点。既有邵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数字启蒙题,也有程大位《酒肆题解》“醇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更有结合《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设计的比例计算题。每首诗附“数学小贴士”,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数量关系。
解一道题 绘一幅画
在“诗数创作”环节,学生们依据兴趣挑选题目,有的专攻“硬核”方程题,有的偏爱几何美学题。五班学生陈雨欣选择了《寺内僧多少》:“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她先设僧人总数为x,列出方程x/3 + x/4 = 364,解得x=624,随后用淡彩画描绘了古寺中僧人分餐的场景,碗碟的排列暗藏3:4的比例关系。
让思维可见 让文化生根
在班级“诗画数展”上,50幅融合诗意、数理与美术的作品惊艳亮相。每幅作品旁都配有学生撰写的“解题手记”,记录从诗句中提取数学信息的过程。有的学生用思维导图拆解《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有的用漫画形式呈现“鸡兔同笼”诗题的解题步骤,还有的在画作留白处用书法题写原诗,形成“诗、数、画、书”一体的创意作品。
跨学科教育新实践
此次活动是柳林小学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学科融合的创新尝试。数学教研组长孙老师表示:“古诗题如同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与数学思维的双重大门。学生在选诗时亲近经典,在解题时训练逻辑,在绘画时放飞想象,真正实现了‘做一题、会一类、通一境’。”
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愿孩子们在诗画中感受数学的温度,在数字里触摸文化的厚度,让学习成为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
编辑:柯其涛